內容簡介
長江、黃河孕育了璀璨的中華五千年文化,它耀眼的光芒照耀古今。曾經勤勞善良的華夏兒女在它智慧光芒的照耀下,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。但西元1840年的鴉片戰爭,英國人用槍炮強行敲開中國大門後,古老的中國就一直處於血與火的社會變革之中,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在經歷著痛苦的洗禮。
一個國家,一個民族、一個人都是需要文化來作為支撐的,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脊梁。
文化的缺失導致人信仰的缺失,信仰的缺失導致了道德的淪喪。人,放棄了道德的底線,在名和利的爭鬥中汲汲營營;人,放棄了應當承擔的家庭和社會責任,在聲色場中尋求心靈的「慰藉」。
在這樣一個社會和時代背景下,就有必要從古代典籍中尋求人生的大智慧,以喚醒人內心最本質的真、善、美,重塑道德,重新扛起那被丟棄的責任。
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下來的遺產,可謂汗牛充棟,但說到涵蓋整個人生大智慧的經典,毋庸置疑當首推老子的《道德經》。它語言簡練,文字優美,意義深刻,博大精深。它從哲學的層面對人生進行了高度的概括。「人生即無為,無所不為」,後世子孫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,創立了道教。把《道德經》的文化精髓作為一種信仰,供人信奉。
依據史料的記載,老子姓李,名耳,字聃。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,和孔子同時而稍微早一點。他是周朝守藏室的史官,這個職務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。孔子到周朝所在地洛陽去,曾經向他請教過禮。他告訴孔子說:「一個了不起的商人,深藏財貨,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一無所有,一個有修養的君子,內藏道德,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愚蠢遲鈍。你要去掉驕傲之氣和貪欲之心,這些對你都沒有益處。」
老子在周朝待了很久,看到周室日漸衰微,於是就離開周。將要出關的時候,守關的官員看到了就對他說:「先生平時不留文字,現在快要隱居了,勉強為我們寫一本書吧!」於是老子就寫了一本書,分為上下篇,內容談的都是「道」和「德」,一共五千多字。這就是被後世稱之為《老子》,道家稱之為《道德經》—一部閃耀著智慧光芒的鉅著。
《道德經》雖然是一部涵蓋了人生大智慧的經典著作,但它屬於整體思想的概括,並不是人們現實生活的規條。本書試圖對《道德經》中的文化精華加以解讀,來指導人們在具體生活中所遇到的為人處世、生活情趣、工作態度、人際交往、婚姻家庭、企業管理、養生之道等問題,幫助人們從生活與情感的困惑中走出來。
章節
- 第一章 道可道,非常道(p.11)
-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(p.16)
- 第三章 為無為,則無不治(p.21)
- 第四章 道沖,而用之或不盈(p.25)
- 第五章 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(p.29)
- 第六章 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(p.32)
- 第七章 天長地久(p.35)
- 第八章 上善若水(p.38)
- 第九章 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(p.41)
-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(p.44)
- 第十一章 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(p.47)
-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(p.50)
-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(p.54)
- 第十四章 執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(p.57)
-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(p.61)
- 第十六章 致虛極,守靜篤(p.65)
- 第十七章 太上,不知有之(p.68)
- 第十八章 大道廢,有仁義(p.72)
-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,民利百倍(p.75)
- 第二十章 我獨異於人(p.79)
-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,唯道是從(p.83)
- 第二十二章 天下莫能與之爭(p.87)
- 第二十三章 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(p.90)
- 第二十四章 自見者不明(p.93)
-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(p.97)
-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(p.101)
-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(p.104)
-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,守其雌(p.107)
-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(p.111)
-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強天下(p.115)
-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(p.119)
- 第三十二章 知止可以不殆(p.122)
-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(p.125)
- 第三十四章 終不自為大,故能成其大(p.128)
-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,天下往(p.131)
-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(p.134)
-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,而無不為(p.137)
- 第三十八章 大丈夫處其厚,不居其薄(p.140)
- 第三十九章 至譽無譽(p.143)
- 第四十章 反者,道之動(p.147)
-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(p.151)
- 第四十二章 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(p.154)
- 第四十三章 至柔至剛(p.158)
-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(p.161)
-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(p.165)
-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,常足矣(p.169)
-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,知天下(p.172)
-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(p.175)
-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為心(p.178)
- 第五十章 善攝生者(p.181)
- 第五十一章 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(p.184)
-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,以為天下母(p.187)
-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,而民好徑(p.190)
-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脫(p.194)
- 第五十五章 物壯則老(p.197)
-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(p.202)
- 第五十七章 我無為,而民自化(p.205)
- 第五十八章 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(p.208)
-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柢,長生久視之道(p.212)
- 第六十章 以道莅天下,其鬼不神(p.216)
-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(p.220)
- 第六十二章 美言可以市尊,美行可以加人(p.224)
- 第六十三章 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(p.228)
- 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,起於足下(p.232)
- 第六十五章 以智治國,國之賊(p.236)
- 第六十六章 不爭,天下莫能與之爭(p.240)
-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(p.243)
-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,用人之力(p.246)
- 第六十九章 不敢為主,而為客(p.249)
-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,則我者貴(p.253)
- 第七十一章 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(p.256)
-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(p.259)
- 第七十三章 天之道,不爭而善勝(p.262)
-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(p.266)
- 第七十五章 民之輕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(p.270)
- 第七十六章 兵強則不勝,木強則兵(p.274)
-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(p.278)
- 第七十八章 弱之勝強,柔之勝剛(p.281)
- 第七十九章 聖人執左契,而不責於人(p.284)
-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(p.287)
- 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(p.291)